ISO9000体系提供资料
1、企业营业执照、生产许可证(需要时提供)等资质复印件;
2、企业简介(含地址、电话、传真)、企业组织机构图、人员名单(含姓名、性别、年龄及职务等信息);
3、办公用品台账(电脑、打印机等)、生产设备台账(含名称、规格型号、数量);
4、产品的工艺流程、产品执行的标准(是否有企业标准,如有需提供);每种产品都需要提供生产工艺流程;
5、产品的过程检验记录,出厂检验记录,(按照产品执行标准要求内容填写);
6、合格供方名单及供方提供的产品(原材料)提供;
7、销售合同台账(合同里面含有三种石油助剂的生产、销售及技术服务内容)、电话合同记录等(含购方名称、所购产品名称、规格型号及数量);
8、计量器具台账(含名称、规格型号、数量)及检定报告;
9、是否有特种设备(吊车、叉车、锅炉等),如有需提供检定报告;
10、特种作业人员需提供上岗证(吊车证、叉车证、电工证、焊工证、司炉工证等);
11、产品的型式检验报告(需要时候提供);
企业实施ISO9000标准的意义
ISO9001是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系列之一。它帮助您了解向客户交付产品/服务的过程,从而使您的组织达到佳状态。ISO9001标准系列包括:
ISO9000C基础知识与词汇:向用户介绍管理体系背后的概念并阐明所用的术语。
ISO9001C要求:规定了要使运营符合标准并获得认证需要达到的条件。
ISO9004C绩效改进指导方针:这些指导方针建立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基础上,旨在供管理层作为一种框架使用,该框架能让他们考虑所有利益相关方(而不仅仅是客户)的需求,从而引导组织改善绩效。ISO9001适合希望改进运营和管理方式的任何组织,不论其规模或所属部门如何。然而,要获得佳的投资回报,公司应准备在整个组织中实施该体系,而不是只在特定场所、部门或分部内实施。
此外,ISO9001可以与其他管理系统标准和规范(如OHSAS18001职业健康与安全和ISO14001环境)兼容。它们可以通过"整合管理"进行无缝整合。
ISO9001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成熟的质量框架,目前全球有161个国家/地区的超过75万家企业、政z府机构、服务组织及其它各类组织导入ISO9001并获得第三方认证。ISO9001不仅为质量管理体系,也为总体管理体系设立了标准。获得QMS认证证书,展示了组织确保产品/服务质量持续稳定,追求"零缺陷"目标,对顾客负责的形象与责任。
公司专门从事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、ISO13485认证、CCC产品认证、能源认证、有机产品认证、欧盟有机认证、日本JAS认证、美国NOP认证、诚信体系认证、乳制品生产企业良好生产规范(GMP)认证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(HACCP)体系认证、IATF16949(TS16949)认证、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、QHSE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、CE欧盟认证、ISO50001能源认证、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、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、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认证等多类型认证,追溯体系办理、商标注册、知识产权申请。公司以的绩效和充盈的实力获得美国ANAB和英国UKAS的认可,一举成为国内能同时直接提供CNAS/UKAS/ANAB认证服务的职业化跨国咨询机构,客户可通过评审,取得国内/外多类证书。
2013年公司拓展新的业务,扩大经营范围,包括企业信用AAA等级证书、全国质量诚信AAA级信用企业、全国质量.服务.信用AAA级企业、重质量守信用先进单位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、中国良好诚信企业家、2014年度质量服务零投诉诚信企业、全国315质量诚信企业、全国xx行业质量信用*强企业、中国*名,中国*名,中国名优产品, 绿色环保产品,中国500强,中国市场,中国行业影响力,全国工程建设重点推广应用产品,2014年度质量检测达标产品等。
2014年公司又拓宽领域,开展人力资源培训、绩效管理实战训练、团队凝聚力培训、中层执行力提升培训、办公室主任综合素质提升、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培训、安全生产管理培训、企业精细化管理培训、角色认知与团队管理、精益生产管理培训、客服专员服务沟通互动技术培训、巧用情绪拿订单、柔性生产计划与排程控制、商务合同双赢谈判、时间管理与工作效率提升、压力与情绪管理、责任胜于能力等多方面企业培训。
帮助企业申请商标、知识产权、,服务于有需求的企事业单位。
公司还为社会各界培养了不同层次的管理骨干,从而赢得了各界组织的认同、信任和推崇,享有很高的和信誉。
公司对申请者的技术、管理、经营秘密和认证过程严格保密。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、法规,按照国际惯例运作,奉行客观、公正、独立、的宗旨,为企业提供规范、务实、、经济的服务。公司拥有、专z业的咨询培训师队伍,服务于各行各业,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、国家水利水务、国家电力、国家石化、农副产品、食品、机械、汽车零部件、建材、建筑施工、乳业、制造业、服务业、林业、矿业等。
成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
成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
b)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。对于所识别的过程,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。用管理体系文件指导实施和运行控制,以实现过程的增值。
c) 通过对照6.1的要求所确定的风险和机遇,将基于风险的思维应用于策划和实施管理体系过程,并借以确定形成文件的信息的范围和程度。
d) 通过对过程输入、输出及所需开展的活动和应投入的资源做出明确规定,给出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。统一协调组织机构,明确职权,制定并贯彻体系文件,使公司各项体系管理活动更加规范化、标准化和程序化,确保各过程得到有效控制。
e) 评价这些过程绩效和有效性,识别更新的需求,实施所需的变更,以确保实现这些过程的预期结果。
f) 通过人力资源工作、基础设施与环境改善、财务支持、质量检查监督和信息系统工作的开展,为过程运行与监测提供必要的资源与信息。
g) 通过管理评审、内审、过程监测、质量绩效监测等活动的开展,对这些过程状况实施监测、分析。
h) 通过针对具体目标、任务和问题制定措施计划,落实责任部门、负责人、进度和改进效果验证的办法,改进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,实现所策划的结果并确保改进。
4.4.2 根据标准要求,结合公司实际需要,公司:
a)根据生产和服务过程控制要求,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、管理规范、工艺文件、操作规范等体系文件,支持体系各过程运行;
b)保留确认过程按策划进行的证据文件。
5 作用
5.1 作用和承诺
5.1.1 总则
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方面证实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与承诺,通过:
a) 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承担责任;
b) 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到建立,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;
c) 确保质量方针在组织内得到理解和实施;
d)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纳入公司的业务运作;
e) 促进使用过程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思维;
f)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资源的获得;
g) 传达有效的质量管理以及满足质量管理体系、产品和服务要求的重要性;
h)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的输出;
i) 吸纳、指导和支持员工参与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作出贡献;
j) 增强持续改进和创新。
k) 支持其他管理者履行其相关领域的职责。
5.1.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
5.1.2.1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期望。
通过市场调研、顾客满意情况调查、顾客反馈或与顾客的直接交流、与产品有关要求
的评审等方式,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。
5.1.2.2 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公司的要求
这些要求包括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、过程要求和QMS要求等,这些要求的转化主要通
过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、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等活动完成。
5.1.2.3 使顾客要求不断得到满足
a)国家的法律、法规要求,体现了顾客、民众和国家利益的要求,公司在产品实现活动
中必须满足法律、法规及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规定;
b)顾客的期望和需求、法律法规及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也会随时代的发展进程而变化,
公司各部门要敏锐的识别这些变化,及时更新QMS的要求,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,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增强顾客满意能力的风险和机遇。
7.1.5.3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办法
a) 对重要监视、测量设备的采购按采购控制要求实施;
公司的主要监视和测量设备有:游标卡尺、钢卷尺等。对上述测量设备生技部应建立“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”,统一规定设备编号、检定周期、使用场所;
b)按“监视和测量设备检周期表”定规定的检定周期,提前一周送法定部门或有资格的
单位检定,并由其出据检定报告;未经检定合格的测量装置,一律不准使用。
c)对没有国家、国际测量标准而需要内部校准的测量设备,由生技部制定“监视测
量设备内部校准制度”,规定校准办法、验收准则和周期,并记录校准或检定(验证)的依据,
保持“内部校准记录”,校准合格者贴“准用”标识,不合格者不能使用;
d)外部法定部门检定合格的装置应贴专用“检定”标识,注明有效期;暂时不用的设备,
贴“封存”标识,并妥善保护,封存设备开启使用时如超出检定周期,使用前应进行检定,合格后方可使用;
e)检验人员应经过检验技能的培训,经考核合格后上岗。
f)期间核查:除日常操作检查外,还应对在用的计量器具进行期间核查,当核查结果不
满足要求时,按要求处理。
7.1.5.4与监视测量设备有关的文件
《测量设备管理、维护制度》。
与测量设备有关记录
a)《监视和测量设备台账》; b)《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计划》;
7.1.6 组织的知识
7.1.6.1 公司确定运行过程所需的来源于内部和外部的知识,以获得合格产品和服务。
7.1.6.2 这些知识应予以保持,并在需要范围内可得到。
7.1.6.3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发展趋势,公司应考虑现有的知识,确定如何获取更多必要的知识并进行更新。知识来源包括:
a)内部来源,知识产权;从经历获得的知识;从失败和成功项目得到的经验教训;获取和分享未形成文件的知识和经验;过程、产品和服务的改进结果;
b)外部来源,标准;学术交流;专z业会议;从顾客或外部供方收集的知识。
返回